隨著美國汽車業(yè)危機的加深,許多美國供應商開始有意出售資產。
但與以往相比,如今中國供應商對在美并購的興趣有所減退。
傳動系統(tǒng)供應商博格華納公司中國區(qū)總裁談躍生說:“中國企業(yè)從近來在發(fā)達國家的收購中得到了一些慘痛的教訓。他們從中吸取到的經驗是,他們還不能勝任管理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發(fā)達市場的企業(yè)的任務。”
由咨詢公司AT Kearney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如今中國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對俄羅斯、中東、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的收購興趣比美國更大。有35%的受訪者提到了俄羅斯,而對北美有興趣的只有7%。即便是非洲也比北美或歐洲更具投資吸引力。
如今的情形和兩年前不可同日而語。2006年時,身處快速發(fā)展的中國汽車市場中的本土供應商非常渴望獲得美國同行的技術及其廣泛的市場渠道。
另一方面,面臨破產的美國供應商也急切盼望有人能出手拯救他們虧損的子公司。雙方一拍即合。
舉例來說,中國最大的玻璃生產商福耀玻璃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2006年開始商洽收購福特的零部件子公司Automotive Component Holdings LLC公司的玻璃生產廠。
福耀董曹德旺拒絕對交易情況置評。不過他也說,對他和國內其他同行來說,現(xiàn)在美國零部件生產商作為收購對象的吸引力已遠不如從前。
他說:“如果一家工廠無法為原有的美國老板盈利,那么你將它接手后也一樣會虧損。”
中國兩家大型零部件生產商——萬向集團和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已開始協(xié)商收購處于聯(lián)邦破產法院保護之下的德爾福公司旗下公司。據(jù)報道稱,另兩家供應商——東風汽車公司和敏實集團有限公司也正在與德爾福和偉世通商洽類似的收購事宜。
此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上升了約17%,也就說人民幣對美國資產的購買力增強了。當今年秋天銷售開始一落千丈時,美國供應商的狀況進一步惡化。而在引起廣泛關注的海外收購失敗案后,中國供應商開始小心謹慎起來。
例如,中國的TCL多媒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2004年買下了法國ThomsonSA公司虧損的電視機業(yè)務。此舉給TCL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人們普遍認為這家中國公司嚴重低估了重振這塊業(yè)務的艱巨性。
上海汽車工業(yè)(集團)總公司對雙龍汽車公司的收購也傳遍了整個汽車業(yè)。上汽于2004年接管了這家韓國第四大汽車制造商。由于管理上的不善,引發(fā)了雙龍汽車工人的罷工,接著有傳聞說上汽有意將這塊“燙手山芋”再次轉手,但上汽予以否認。
德爾福、偉世通、萬向、濰柴、東風和敏實都拒絕對這一報道置評。
福耀玻璃的曹德旺也表示,中國管理者對西方的勞工工會缺乏了解。
ATKearney公司的咨詢師SteveDyer贊同說:“據(jù)我所知,因為收購方無法向工會保證不會進行裁員而導致交易流產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中國人沒有處理此類問題的經驗,這使他們格外小心。”
除這些方面外,有一種普遍的認識是中國企業(yè)家在面對發(fā)達國家頗為復雜的市場和法律體系時往往力有不逮。
Kevin Chen經營的一家汽車零部件網(wǎng)站(www.gasgoo.com)作為中介為中國供應商和國外汽車制造商牽線搭橋,他說:“如果連德爾福都無力扭轉虧損的子公司,中國人又怎么辦得到?他們根本沒有國際性的管理人才。”
ATKearney公司在其調查中詢問中國受訪者在海外收購中遇到的最大阻礙是什么。他們的回答包括缺乏并購經驗、整合的復雜性和缺乏對國外市場的了解。
有趣的是,同樣接受訪問的印度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仍看好發(fā)達國家汽車市場。在受訪的13家印度公司中,有50%認為北美企業(yè)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收購目標,另有36%提到了歐洲。
ATKearney公司的這項調查是其針對全球汽車工業(yè)趨勢所做的Townsend Report年報的一部分。